新闻资讯
中国船协会长郭大成: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
添加时间:2021-04-18   点击次数:1210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40年砥砺奋进,中国船舶工业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努力伟大跨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做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船舶工业走向更大的胜利。

 

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回顾船舶工业40年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承前启后,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改革任务,同时又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阶段是1978-1999年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任务是创新体制,夯实基础,以市场突破推动产业崛起。通过这一时期的大胆探索,造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造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船舶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我国逐渐成为世界造船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改革开放前,我国造船产量在年份也不到40万载重吨,到1993年造船年产量突破100万载重吨,到1995年达到175万载重吨,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国家。到2000年,全国造船产量达到250万载重吨,站稳了世界第三造船国家的地位。 

二个阶段是2000-2008年的跨越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升能力,扩大规模,以产量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船舶工业凭借着日益增强的综合竞争优势,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造船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2年至2005年,全国造船产量翻一番,由400万载重吨增长至1000万载重吨。2006年造船完工量达1452万载重吨,超过欧洲国家的总和。2008年造船完工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三大指标超过韩国,跃居世界。十年时间,中国的造船产量翻了近25倍,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三个阶段是2009年至今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任务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造船强国目标。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正处于迅猛发展中的中国船舶工业也遭遇的冲击,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新船订单大幅减少、海工市场也陷入萧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产业再一次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选择。 

通过三个阶段、40年的渐进改革和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弱小到壮大等一系列深刻变革,成为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少数能走在世界前列的行业。总结其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后,船舶工业率先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于1982年5月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为我国一家全国性大型工业公司。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立起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促进竞争的新体制。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船舶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渐多元化,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快速发展,支撑起我国船舶工业半壁江山。 

二是持续改善造船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在骨干船厂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大连船厂30万吨船坞投产,我国进入建造、坞修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国家的行列。新世纪以来,我国造船生产能力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外高桥、中船长兴、中船重工海西湾、中船龙穴等一批现代化造船设施相继建设,基本形成了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聚集区的分布格局。 

三是始终重视科技水平提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提高造船技术水平,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在造船领域,先后引进国外七大船级社42种、近100册、2000多万字的造船规范和5000多项国际标准及十多项船舶设计技术。在船舶配套领域,先后从丹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引进100多项船用主机、辅机和其他关键设备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我国船舶工业逐步实现了从借鉴和移植国外技术到自主开发创新,主力船型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也不断取得突破,丰富了我国船舶产品种类,造船效率、水平和质量也大幅提高。 

四是不断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船舶配套体系逐渐完善,自主配套设备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不断提升。低速柴油机、曲轴、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和大型铸锻件等优势产品研制能力大幅提升,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超大型螺旋桨、船用压载水处理系统等配套设备成功推向市场。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平均达到50%左右,已能满足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80%以上的配套设备装船需求。

Copyright © 2021 上海奔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01461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8205号